针对今年“七下八上”防汛关键期,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提前安排部署应对措施,扎实做好防汛备汛各项准备工作,筑牢水旱灾害防御坚实屏障。
一是落实三个“快”,强化安全体系建设。加快水利工程建设。对全县46条具有行洪任务的河道、25座水库、18座塘坝、4座淤地坝进行隐患排查,已及时清除各类行洪障碍物和违法建筑物,对河道闸门、泵站等设施进行全面检修保养。对12座水电站的机电设备进行保养检查,备用发电机组调试运行正常,对防汛物资油料进行储备补充。加快积水点改造建设。对道路保洁、隔离护栏、城市桥梁、下穿通道、排涝泵站等设施进行安全隐患排查,开展检查20余次,发现问题及时处理。自2022年汛期以来,先后实施丹河新城凹陷路段、背荫桥、金村大道与太岳街交叉口、珏山路凹陷路段等4处易涝区域治理,城区排水能力显著提升。加快山洪灾害村庄防洪安全体系建设。委托第三方对山洪灾害县级预警平台升级、35处自动雨量、水位站、179处简易雨量站设备进行全覆盖地毯式更新维修,保证汛期及时预报预警。特别是针对南部乡镇地理位置特殊、极易造成灾害的情况,督促并指导157个山洪灾害防治村“九个一”标准化建设,进一步健全山洪灾害防御组织体系,强化组织管理,落实责任人员、撤避预案和避险措施,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。修订完善撤避险预案,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培训演练工作,切实提高基层群众防灾避险和自救能力。
二是紧盯三个“早”,完善非工措施准备。防汛责任早落实。按照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要求,印发了全县重点水库防汛、重点河道防汛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三个责任人名单,建立健全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责任体系。全县25座水库已全部落实行政、主管、管理、技术、巡查“五个责任人”,河道、塘坝、淤地坝、山洪灾害重点村已全部明确行政、技术、巡查“三个责任人”,并已全部公示。制定河库运行管理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要点,细化防汛工作任务,明确工作职责,确保认识到位、组织到位、责任到位、措施到位。防汛隐患早排查。3月份提前安排部署,对全县25座水库、18座塘坝、4座淤地坝、46条河道、12座水电站和157个山洪灾害重点村开展汛前大检查,发现问题隐患88处,已全部建立台账,明确整改时限,确保按时整改。其中,县管23座水库排查隐患52处,已整改51处,全力保障水库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;主河道排查问题36处,已整改完成35处,确保对河道问题早发现、早处理、早解决。同时,对涉及我县2022——2023年以来的252处妨碍河道行洪遥感图斑碍洪问题清单进行逐项评估复核整治,现已全部完成销号,最大程度保障河道行洪畅通。复查督查早开展。对各地防汛备汛、汛期值班值守等情况开展“双随机”“四不两直”督导检查,推动防汛责任制落实,做到培训到位、责任到位、执行到位,确保风险隐患汛期前全面销号清零。
三是狠抓三个“实”,强化应急处置能力。防汛预案力求实用。在对全县地形地势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,紧密结合中央、省、市关于防汛抗旱的统一部署和要求,印发《关于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》,按照应修尽修、注重实用的原则,突出防汛防河流洪水、山洪灾害、堤坝决口、城市内涝等领域,为全县各级各部门及时、高效、有序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,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范应对能力。物资保障落到实处。组织各镇和县应急、发改、水务等防汛指挥成员单位,开展防汛应急物资准备工作。目前,共有水务、应急、发改等应急物资储备库5个,储备物资包括编织袋1.5万余个、冲锋舟6艘、皮划艇2艘、卫星电话4部、对讲机53部、发电机组12台、抽水泵10套,防汛物资“四小件”(手电筒、雨衣雨鞋、救生衣、头盔)1500余组,各类防汛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共计40类8000余件,总投资500余万元。157个重点山洪灾害村预警设备(报警器、铜锣、扩音器)实现全覆盖。抢险队伍务求实战。依托国有企业,分东西南北四个片区组建了4支共800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,各乡镇均成立了30-100人的防汛抢险队伍,全县434个村(社区)结合实际建立了防汛抗旱工作专班。培育挚爱、志同、志愿者3支社会救援力量200余人,紧密联系蓝天、雪松、人防蓝盾等3支社会救援力量共计300余人,基本形成了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、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、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。汛前开展多次防汛抗旱暨水旱灾害防御应急演练,切实增强突发险情处置能力,为保障全县安全度汛夯实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