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教育保护明天”。据国际糖尿病联盟(IDF)2021年发布的《全球糖尿病地图(第10版)》数据显示,2011年至2021年,我国20~79岁的糖尿病患者达到1.409亿人,患病率达到12.8%。糖尿病前期人群比糖尿病的患者人数还要多,约为3.5亿。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人群还有机会恢复到健康状态吗?这部分人群如何控血糖?
1、认识糖尿病前期
一旦血糖值超过正常标准,这时最重要的是进行进一步的血糖检查,以判断究竟是糖尿病前期还是糖尿病。另外,也要关注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相关的一些临床表现,比如口渴、多饮、体重下降、容易饥饿,乏力,或者皮肤感染、损伤后恢复得非常慢。
2、糖尿病前期距离糖尿病还有多远?
如果个人的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6.1毫摩尔每升,小于7.0毫摩尔每升,或者用75克葡萄糖做糖耐量试验,两个小时后的血糖值大于或等于7.8毫摩尔每升,小于11.1毫摩尔每升,这种情况叫作糖尿病前期。
糖尿病前期有三种转归。第一种转归: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,这一部分糖尿病高危人群复转成为健康人群。第二种转归:维持现有糖尿病前期状态。第三种转归:发展到糖尿病阶段。我国相关数据显示,如果糖尿病前期人群不进行相关的干预,20年以后,其中超过90%的人将发展成为糖尿病。所以,糖尿病前期既是一个危险阶段,也是一个我们要应对挑战的阶段。如果干预得好,患者就有可能复转到健康状态。
3、糖尿病前期有没有明显的症状?
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最容易出现的临床表现,是进食量的增加以及午餐以后出现低血糖。
具备以下因素之一,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:超重与肥胖、高血压、血脂异常、糖尿病家族史、妊娠糖尿病史、巨大儿(出生体重≥4公斤)生育史。糖尿病前期的人,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。
走出糖尿病前期,关键看这里
4、走出糖尿病前期,患者应该怎么做?
第一,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,不要焦虑。越焦虑越容易分泌升高血糖的激素。
第二,良好的休息和睡眠非常重要。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体激素。我们身体中很多的激素都会影响到血糖,其中胰岛素是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。如果一个人每天不好好休息尤其是睡得太晚,长期下来对血糖的影响非常大。
第三,要优化体重。肥胖带来的危害有很多,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,血脂异常,嘌呤异常,尿酸异常等。肥胖还可以导致很多肿瘤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。肥胖还可能带来骨关节、腰椎损伤、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等。此外,肥胖还可能导致尿失禁、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、自信心不足等问题。
第四,要进行合理的运动。我们每周要进行不低于150分钟的有效运动,所谓的有效运动就是达到有效心率的运动。简单计算有效心率的方法如,用220减去年龄,再乘以0.5~0.7,这样得到的数值可以作为个人运动时间的脉搏数。要提醒的是,心率有问题的人不适用这个计算公式。运动方式可选择有氧运动、力量训练、平衡训练和柔韧性训练。
5、糖尿病患者该怎么运动?
第一,要注意运动时间,一般建议进餐一小时后运动,不建议空腹和餐前运动。
第二,要注意运动量。一次运动时间不宜过长,20分钟为宜。
第三,要选择喜欢的、可以长期坚持的运动。
第四,避免运动损伤,防止运动伤害。尽量在灯光比较明亮的地方运动。运动之前要检查鞋袜,看看鞋子有没有破损,鞋子里面有没有异物等,最好有同伴一起运动。同时,外出运动时尽量带上食物,比如小饼干、糖块、水,适时补充水和适当的热卡,避免运动带来的低血糖和运动后迟发的低血糖。有条件的人也可以带上血糖仪,一有不适就进行监测。要提醒的是,糖尿病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运动,比如血糖波动过高、酮症酸中毒、有急性并发症或有严重的其他并发症等情况。